我家娘親靜坐應該也有快三十年了,所以其實我從小就知道「靜坐」這個,呃,行為(笑)。
國小的時候記得我家娘親曾經在彰化祭出坐一分鐘一塊錢,想拐(笑)我們一群孩子來練習,後來給帶去佛學夏令營,青少年期間也有跟著媽去她學習的佛寺或師父那邊,模模糊糊的印象中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靜坐的環節,然後到了大學和研究所,台南阿嬤家附近的菩薩也不住提醒該靜坐呀,不過即使是如此,還是沒有執行。
現在回想,可能是因為覺得靜坐宗教感太濃(對於靜坐的接觸一直都是在佛教的context之下),另外也不知道靜坐到底是要幹什麼的:曾經有過的靜坐經驗印象中並不算非常差,至少應該不是數著每一秒硬撐著的,雖然常常做完胃脹氣 -- 只是雖然沒有非常難捱,我並不知道也沒有體會到靜坐到底是想要達到什麼(反倒是靈動好玩多了)。此外自然也是因為青春正盛的時候時間怎麼都不夠用,給課業給朋友給外面的花花世界給自己看書看電影畫畫給各式各樣的體驗給常常不足的睡眠,完全沒有動力(或該說動機)去做一個自己沒有太大感覺的練習。
一直到2017年因為大學話劇社學姊介紹而參加的至福氣息之後,才開始(幾乎)每天地練習。
至福氣息,簡單來說,是一個靈氣系加以靜坐方式進行的靈修方法。〖基本理論基礎〗: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即使是表面看起來嚐起來是痛苦的狀態,背後都是自己基於一個愛的理由而創造的。比方說,讓自己工作上受挫,愛的理由是因為覺得自己擁有得太多,有愧疚感,所以想要讓另一個人感覺好過一些;或者,讓自己感情永遠無法開花結果,愛的理由是如果感情成熟了就要開啟自己的人生新階段,就會離開父/母,所以自我破壞;或者,讓自己負債累累,愛的理由是之前有過長輩或祖先也是如此,所以用同樣的境遇來表達與他們是一樣的。愛的理由很多時候並不是最理性最有邏輯或是最聰明的方式(雖然以角色分析的方式來看待,都是有各自的內在邏輯)。而透過至福氣息的練習,透過讓至福氣息在體內流轉,讓大家有機會可以發現愛的理由,然後有機會重新選擇 -- 重新選擇表達愛的方式。
簡言之,和零極限類似,是一種為生命和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負責的態度,也就是沒有什麼是別人造成的,全都是自己創造的。
很難形容那種發現潛藏在行為或身體感覺之下的情緒、情緒之下的信念、信念之下的愛的感覺:情緒湧上時或委屈或難過或傷心或憤怒,發現信念或愛的理由很白爛時又好笑又翻白眼,不過對自己又更了解一些自然還是又驚又喜,能夠盡情釋放情緒真心是很爽的事情,能夠放下某個舊的想法然後跨越更是怎一爽字了得的事情,然後會有一種變得更輕盈、更清澈的感覺。至於怎麼知道那不是假的,只能說是一種全身的細胞都在告訴你「就是這樣」的篤定。話雖這樣說,其實以我個人來說不是每一次腦袋都會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更多時候單純是身體能量的流動,而我個人其實還沒有很體會到確實發現愛的理由然後可以重新選擇的階段,不過至福氣息是讓我第一次瞭解到靜坐到底在靜什麼又在坐什麼(或者是說靈修靈在哪裡又到底在修什麼)。
2018年接觸到重生呼吸,很幸運地又可以用一個不大一樣的角度來體會。〖基本理論基礎〗:因為某個經驗造成某些情緒,而這些情緒造成某個信念,雖然可能顯意識並不記得,那些情緒還存在身體裡,信念也還存在腦裡,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重生呼吸主要是一種呼吸法,透過大量吸入氧氣,讓那些情緒可以浮現進而可以釋放,或是進一步讓事件或信念浮現,得到可以放下和轉化的機會。
對我來說,兩者類似的地方在於都是透過呼吸引入能量,然後專注在內在,然後讓什麼東西可以自己浮現,而也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專注和敏感加上放鬆,才能夠意識到一層一層的東西下面都有什麼。覺得呼吸法和靈氣體系還是不太一樣的,目前粗淺地只能夠說得出,呼吸法似乎更為physical、更直接,不過基於我靈氣系和呼吸法才各上過一個,樣本數也太少,或許未來學得更多之後可以有更明確的感想。
拉扯了這麼多感覺才講完前情提要呀,也太挑戰大家閱讀耐心了呀。
總而言之,每天的靜坐功課是至福氣息的,我也很難切割哪些是來自於時間累積哪些屬於至福氣息的方法哪些來自重生呼吸的體驗,不過所有東西都成為了我的一部份(又回到惠特曼的一個孩子向前走),大致來說,這三年的歷程是這樣的:
一開始連五分鐘十分鐘都感覺很難熬,時間好漫長,人好焦躁,一邊吸氣吐氣一遍感覺窒息,身體這裡痛那裡痛;接著好長一段時間單純就是專注在身體的感覺,偶爾會發現身體感覺之下的情緒(雖然通常並不知道為什麼),再然後可以有一點餘裕和空間好好地整理當下出現的想法和感覺,就和學生時期會夜半開小燈喝酒好好和自己工作類似。再過一段時間,還是主要專注在身體感覺,不過慢慢體會到進入某種呼吸韻律之後會進入一種沉靜狀態,可能會有幾個瞬間思緒真的是安靜的,然後時不時可以感覺到身體的裡面有種隱約的能量感(其實也不玄,可能是像電流一樣或是一種熱感或是其他,就像是皮膚可以感覺到一些東西,而身體的裡面也可以);接著,可以更有餘裕和空間去不只是思考想法和感覺,而是觀察,然後去注意這些東西出現的時候,我的全身上下內外都有什麼感覺。到了現在,大部分的時候還是身體自行在運轉,做完可能就是單純覺得身體變輕了,不過偶爾會發現然後釋放身體感覺下面的情緒,偶爾可以發現思考上的盲點,偶爾可以找到情緒的真正來源,偶爾可以發現到自己言行舉止背後的信念,偶爾可以明白他人映照出了自己的什麼。
而其實一開始我對於「我要去靜坐了」覺得有點難開口,當時似乎也是覺得這好像有點不一般,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不過後來慢慢能夠覺得這不過是很尋常的事情,如果可以自然說出我要去按摩或是去做瑜伽,那麼我要去靜坐不過也就是一個我選擇用來促進身心舒暢平衡的方法。
說實在我不大能具體說得出靜坐之後我產生了什麼變化。比較說得出來的大份感想和心得更多是來自於課程,畢竟密度和強度確實是不一樣的。不過日常的靜坐基本上就像拉筋一樣,或是飯後散步,或是洗澡,或是吃有營養的東西,是在持續鍛鍊和清理,是在調整體質。有一次偷懶空了一段時間沒有做,後來重新開始的第一天我才知道:啊、原來這幾天那個說不出來的感覺,就是少了這個。
而不過也才三年呀,就靜坐來說我還是小雛鳥吧,狀態也是起起伏伏,就是三年過後也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難熬覺得焦躁覺得覺得腦袋一片糨糊覺得無法接受自己,不過那些可以看見自己內在的時刻發生時,真的很感謝自己的一步一腳印,也感恩自己的幸運。之所以起了這麼一篇絮絮叨叨,是想著坦誠分享過程是會對某些人有幫助的吧:靜坐真的不是宗教特定的東西,雖然確實五大主流宗教都有不同形式的靜坐冥想,不過這其實是證明了這是千年以來大家都認同的方法;靜坐並不是特別有慧根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的,過程中會感到困難也都是很正常的,它確實就是一個需要練習的練習;靜坐雖然常與靈性連在一起,但它並不是距離「一般人」很遙遠的事情,即使你覺得並不想要「修行」,它可以讓你感到舒服感到自在感到放鬆,如果你會因為這個去按摩,那麼你也可以為了這個開始靜坐。
那麼,我有稍微說服到你嗎?(笑)
(2014年於吳哥窟,拍照的當時,真心完全沒想到自己會開始靜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