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頭。去年十月下旬上完草藥營後,我直接就回新加坡,隔天就開始工作。從四天三夜所有時間全心全意地面對自己,突然跳接到該找哪個partner,要怎麼說服他們合作有什麼好處,要怎麼跟正在討論中的partner討價還價,落差一時間太大,整個人突然有點情思倦怠。其實找到這份工作之前就已經有同樣的不滿足:我一天八九個小時到底成就了什麼貢獻了什麼?工作是不是可以有更多意義呢?當時也丟了藝文相關的職位,想或許是兜了一圈回到原點的契機,不過最終因為這個工作屬於天下掉下來的那種(指機會出現的方式),而基於我過往的人生經驗,基於工作內容聽起來是有可以發揮的空間也應該會有趣,所以還是留在網路科技業。每家公司每種組織每個工作自然都有各自的挑戰,但那些且不管,上完草藥營之後,同樣的不滿足和疑問又浮了出來:就這樣嗎?
過了一陣子和大衛說起這回事。大衛去年上完瑜伽教師師資課後,開始一週教一兩堂瑜伽。聽我說完,他說,他教瑜珈的共享辦公室其實曾經問過他有沒有認識會靜坐的人,當時他忘了跟我說(小翻白眼)。我說,我沒有帶過也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可是我很有興趣,讓他去問是否還有需要。我是這樣想的,雖然我靜坐的經驗基本上是至福氣息的在家功課,沒有點化過也不適用(靈氣系的通常會有點化的環節,簡單理解,像是調頻,讓你可以接收到那股能量 -- 我邏輯推論各家靈氣點化接通的自然是各家獨特的那股能量,雖然源頭可能都是一樣的,不過我得誠實地說這部分研究得不深,大家原諒我不求甚解先這樣就過去),而我也不清楚有和沒有至福氣息的靜坐具體到底有什麼差別,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我還是覺得靜坐除了土法煉鋼就是坐之外,還是有一些小竅門的(找不到更好的字眼),而單純以個人經驗來分享,應該也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吧。
然後宇宙開始祂的神安排。又過一陣子和Anne提及開始帶靜坐的可能,她說,那她正好過幾週後她每週二的線上療癒有幾堂上不了,讓我來帶靜心,又隔幾天,去植物園靜坐,Glady's 說這是今年最後一堂,明年也會有旅行計畫,歡迎自願者來帶靜坐(當下就是一個忍不住心裡大笑加大喊 WTF,我的宇宙跟我一樣常常是丟大直球的)。但不論如何,畢竟是沒有做過,想那就來練習看看吧,然後正好有朋友的法國室友想要嘗試,十二月初便給了彼此互相的第一次(笑)。她做完的第一句話「啊、半小時了嗎?」讓我整個人都安心了,還好沒有毀掉別人的靜坐初體驗。後來又有幾個朋友好心地借我時間練習,加上帶了幾次線上療癒的靜心,這才稍微篤定一點,我好像真的可以。
基本上對於借我練習的人,我大概都是這樣摘要關於靜坐的好處:
(ㄧ)放鬆:靜坐時可以讓腦波從注意力分散的β波專換到放鬆、專注、平靜的α波,這個時候人的意識清醒,但身體放鬆;除了此時大腦運作順暢高效,全然放鬆的感覺本身就是很值得的體驗。而放鬆也能夠幫助副交感神經活絡。自律神經有兩種,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基本上就是戰或逃狀態,為了應付緊急狀況時,讓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壓制其他危機之前非必要的生理功能,而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事情太多,交感神經過度刺激,所以靜坐讓被抑制的生理機能恢復正常。還有其他有科學數據證實的生理好處,像是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壓等等,就不贅述了。
(二)和自己相處、瞭解自己:很多人都很不習慣跟自己相處(如果五分鐘沒有任何可以分心的東西,大多數的人大抵都會焦躁得耐不住吧)。靜坐基本上也是切出一小段時間,好好地陪伴自己。而基於少和自己相處,很多人也因此跟自己不熟,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熟,像是明明在生氣卻堅持沒有,像是明明很不情願卻沒察覺,被情緒和想法帶著跑,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於人事物會有某些反應。我喜歡用這個比喻:人就像是個黑盒子,外面的刺激進入黑盒子,吐出反應,可是因為每個人的黑盒子組成不同,所以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靜坐其實也就是來探究這個人生都讓黑盒子裡面堆積了什麼,然後慢慢地釐清/ 清理,讓自己愈來愈清澈,愈來愈透明。
這當然完全不是說我就已經完全跟自己很熟,可以知道自己所有情緒從何而起 -- 我不是老師,頂多和剛開始接觸的人相比基於多做了幾年可以小算個學姊;以單純靜坐來說,我也並沒有真的有過老師,所以我的引導大多是目前為止自己在坐時,面對身體感覺、情緒、想法時對我說滿有用的應對方式,我能分享的也只有我個人的體會。並不是只有大師可以給予,忘記在哪裡讀到的類似這樣的文字,我想就像市面上的所有產品都有存在價值、都有適合它的受眾一樣吧。我也還在搞清楚自己的路上,還在持續學習當中;也因為要帶領,開始閱讀相關的資訊和書籍,做更多不同的練習,火呼吸、手印等都很有意思,雖然還無法非常清晰地說出來。簡言之,大家還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覺呀(至少以我感覺派的這點很重要),確實有幾個大原則應該是不同的方法都通用的,可是你慢慢找到自己最適用的方式,會慢慢自行演進。此外,就是會建議大家對自己持有更多的好奇心吧,不管遇到什麼發現什麼,都可以恭喜自己又找到一條線索、一片拼圖。
帶了這幾個月的感想:大家都說三十分鐘過得很快,或長或短地可以感覺到平靜和安寧。回想自己一開始五分鐘十分鐘都很掙扎的經驗,覺得能夠協助大家擁有很好的初體驗,讓大家能夠願意繼續嘗試,真的是很滿足的事情。而自己坐和帶別人坐的感覺真的不一樣,也覺得三十分鐘過得比自己做來得快。引導語,前面的呼吸引導和靜心有個半固定的架構,不過偶爾會跑出新的做法;後面的提示,有時候會想要多說一點,有時候理智想要多說一些卻開不了口。知道根據自己經驗而歸納出的那些小竅門別人也受用時,很是開心,不過副作用就是自己在靜坐時,會忍不住一直去想現在自己在做什麼、可以怎麼融入下一次的帶領。當大家都進入狀況時,身體也可以感覺得到,我像是專心在自己身上,又像是透過自己來幫別人帶動,現在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似乎如果自己沒有進入狀況的身體感覺,大家也是一樣;目前初步的理解是,當引導的人在狀態內,那麼所說出的話語也會有等同的頻率和能量,可以協助大家進入狀況(只是協助,因為每個人的自主意願還是很重要的)。此外,我覺得我好像還做了點什麼,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笑)。不確定,還在研究當中。這幾個月來用的這一個流程根據大家的反饋,應該主要效果是放鬆,也開始在構想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放鬆,甚至是不同效果的流程,比方說針對身體感覺、針對情緒等等。
至於做這些最終是想要幹什麼...其實我也不確定。或者該說,我也不知道最終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發生,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每次帶完心情真的很好,很滿足,就跟以前上工作坊被問到目的時類似吧,啊我就做起來開心做起來很享受,所以不是為了鋪陳出特定未來才執行,而是為了做的當下。套巴夏的說法,這就是單純地追隨最高興奮吧,去做我能做的,而不去執著我不能控制的,比方說與共享空間聯繫了也試做了可是對方一直拖著到現在還沒有安排出來,比方說本來第一時間就報名很期待的gong training被取消了,比方說因為和以前的同事聯繫加上另個的介紹本來有機會進幾個辦公室去帶可是因為大家都在家工作所以延後 -- 在一切都很未知的當前,這點我想特別重要。對我來說我的興奮其實也是我的好奇心,就是想要了解更多就是想要嘗試更多,而我好奇心其實也是我的勇敢,a=b,b=c,則a=c,所以,大家一起帶著興奮勇敢一步一步往前行吧。
順便分享一下巴夏最高興奮完整公式:在每一刻都依照你最高的興奮來行動,盡全力實現,直到無法進行下去無法繼續為止,然後選擇下一件讓你最興奮的事情,付諸行動,做到極致;當你按照你的最高的興奮行動時,絕對不要對它的結果有任何假設、堅持或者期待。零期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