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了第一集的很多可愛設定。雖然電影本身要就身心靈的角度細究,比喻就會不大夠用,但具現化心靈的方式真的是簡化得很好懂卻又核心地很精準啊。

主角 Riley 進入青春期,所以新的情緒加入了。上次是 Joy (喜悅)和 Sadness (憂傷)的磨合,讓我們理解到每個情緒都很重要,而這次則是這個學習的進階版: Joy 和 Anxiety (焦慮)的對決。

而上次記憶的累積成為了性格面相/元素的主題島(personality island),而這次更進一步地介紹了記憶的交織與疊加如何成為信念(belief)。

雖然大家都知道一定是快樂的大結局,但不僅僅是危機被處理了、Joy 也有深一層的學習和體會,這點我自己滿喜歡的。不過雖然很喜歡,確實覺得第一集依然無法超越,但即便如此還是真心推薦。

---不算爆雷分割線---

最後的「don’t get to choose who Riley is」,這點頗有意思。

單以劇情而言,上次是 Joy 為了讓 Riley 維持快樂而霸佔主導權,不肯讓 Sadness 出現。而這次是 Anxiety 為了讓 Riley 擁有更好的未來而霸佔主導權,強制驅逐了原始情緒們。

但綜合又延伸來說,大抵就是情緒不能、或說我們不能為了維持某個情緒、為了某個情緒的需求,就選擇性記憶:各種記憶會形成各種信念,但必須要先接受這一點,必須要先允許並接受自己有這麼多面相,然後再讓自主意識選擇想要留下或是改變的信念——能決定自己是誰的只有自己,但沒有捷徑,只有全盤接受之後的,才叫做真正的選擇。

雖然說這是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也說不準,但目前為止我個人的學習,似乎大致是依照這個路徑沒有錯:而學習真的也確實就是如此螺旋向上,看似相同的主題反覆出現,一次一次加深體會,一次一次更進階。

所以在似乎是某輪要告個小段落的現在看到這一部,真的是挺好的提醒。

然後這次才很有趣地發現,相對於 Riley 的主導情緒是 Joy,爸爸的主導情緒是 Anger,而媽媽的主導情緒是 Sadness —— 想起生命教練課程中提到的,男人往往用憤怒掩飾悲傷,女人往往用悲傷掩飾憤怒。

不過觀影前也突然想到,等等,既然進入青春期有新的情緒,怎麼在第一集中,爸爸媽媽的大腦總部裡沒有呢?

理解因應新的劇情要回頭補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雖然最終只是輕輕帶過但還算是有稍微解釋到,雖然不甚滿足,但還是可以給編劇幾個鼓勵的掌聲(笑)。

不論如何,覺得 Inside Out 的問世,其實也是一種人類意識在揚升的證明啊——與自己工作以及自我成長不再只是遙遠清高的事情,其實更是通俗普世的事情。

真的,挺好滴~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omixmi 的頭像
    miaomixmi

    mi在路上

    miaomix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