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三去Barbican看了Shun-kin,是來到倫敦後看的第二場戲
(http://www.barbican.org.uk/theatre/event-detail.asp?ID=11059)。
之前一直不敢開始看各大劇院的節目列表,知道自己會high開,
畢竟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隨便就是20鎊起跳的票很容易一下手就破百吧。
不過,我真的還是很喜歡劇場啊,我喜歡去看戲的我自己啊。

回到正題。

聽說來這齣戲十二月會巡迴到台灣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40408e962b57bca9012b89962f8404a2)。

其實單就故事本身並不算是特別地強,
並沒有非常寫實或清楚地交代角色背景和個性演變,
而是以一種類似投影片的感覺,給觀眾看到關鍵場景。
就故事而言,這齣戲取勝的是強烈的角色,與吊詭的角色關係。

此外,導演手法跟演員表現很值得一看,氣氛也鋪陳得很好,
從頭到尾都充滿了沈靜而古怪的舊日本,很迷人。

非常恰當地以面無表情的偶來表現神祕又喜怒無常的美麗盲女Shun-kin。
深津繪理的操偶手法與聲音表情是個美好的驚喜,
偶在之後會產生的形體變化更是有趣(這就不爆雷了)。

場景變換的手法以及演員走位的方式十足地運用了虛的元素,
流暢而讓人小小眼花撩亂地切換著時間空間。

總而言之,雖然沒有到大愛,可是算是喜歡到可以推薦的演出。
再總而言之,有去看的人,記得回頭分享一下感想啊。
(笑)疑似有著分離焦慮的我,很想要跟大家多些交流。

以上。然後。

以下有雷,是我個人疑惑,無條理地丟出來,無意掃興者勿入;
而,如果有人去看了,有機會請回答我的疑問吧:

1. 倫敦場的開頭,老人介紹說這劇本是基於他個人回憶,
不過,極度懷疑是為了倫敦場而加入的引言,
可是啊,你說與不說到底有什麼差別?單純拉近與觀眾距離?

2.用了個NHK製作shun-kin生平的節目作為框架,
一個中年女配音員正在錄製節目的敘事,
而就跟正式的電視節目一樣,這敘事帶領觀眾進入故事
(她也一直在台上,為我們念著、念著)。
途中也給了一點她的私生活,顯然她和一個年紀小很多的男人交往中。
她的聲音是沒話說的好聽,可是有這個必要嗎?
根據大衛先生的意見,這讓這齣張力很強的戲有個喘息的空間,
她的聲音與敘事也不會只是個與我們毫無關係的功能性存在,
而是個有其人生、有其故事的角色。
嗯,我可以接受這種說法,但還是稍有不確定。

3.前後連貫地講到現代人與電的關係。
一開始是說明老人父親的年代,已有西服與電氣,
可是更之前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由此跳入故事的時代背景。
最後結束的時候,說或許因為他們生活在黑暗之中,
所以能夠看到黑暗之中的美麗(隱射sasuke對shun-kin),
可是現代人的庸碌現代生活有了電燈,似乎失去了這種步調與能力,
接著拉開景片,刺眼的日光燈透入原本燭光亮的空間。
演員退至後方,景片再度落下,壓毀三味線。
刺眼的光線透入時以及三味線壓毀時,確實挺有力道的,
不過,是因為有翻譯的關係嗎?不太確定這突來的「教訓」想要說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omixmi 的頭像
    miaomixmi

    mi在路上

    miaomix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