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嗎?是抗壓性嗎?是工作經驗嗎?

是感嘆,但也是幹嘆:我要那麼厲害,還來當實習生嗎?

還是實習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不懂我不懂我不懂,也沒有聽過別的同學有這些抱怨,
所以真的是我的問題?這悶這不舒服的感覺究竟怎麼解釋?

上工第一天,馬上開始打新聞稿,打相關購票與交通資訊,
帶我的行政排戲去,一個人在辦公室窩了四五個小時沒有人教沒有人問;
實際的場次時間與票價要一一上主辦單位網站找,
我是a團實習生但這齣戲其實是b團主導,
所以a團行政也不完全了解細節,得問b團藝術總監,
但行政方面是a團出,東西如果需要也得經a團藝術總監看過。

上工第二天,帶著原本說要郵寄用的材料去了,
但b團總監說補助沒拿到,要節流,只寄e傳單,
所以哪些少數重要人士還是要寄?這問題就拖了一整天無解。
繼續修新聞稿,從b團總監的連絡人清單裡騰出部份名單,
搞錯傳單意義地又弄了一份文件。

上工第三天,身體不舒服於是在家工作,
花了四五個小時弄出一份傳單,
b團總監說風格不合說他們會弄,a團行政則說繼續修改。
希望能在這晚把新聞稿寄出,但發現我不會在信件內文加入圖片,
於是弄了替代方案,給否決。

理應是自己的第四天,醒來先花了兩個小時研究內文加圖,
又花了半到一個小時試寄給自己先後共五種版本
(兩份含圖的文字檔可以變成兩份圖檔,
用pop寄信,原來只一份圖檔可以顯示為信件內文,
但兩個以上的附檔就只能是兩個附檔),
把自己認為的彌補方式寄給a團行政,給否決。
最後花了一個小時把東西寄給兩百多個連絡人,
本想終於可以看論文的資料了,但沒力,沒力,沒腦力心力體力。

不舒服的感覺其實來自於很多小細節。

沒有效率的做事方法,
不曉得做了是否白做的耗時耗力雜工,
究竟誰是我直屬上屬搞不清楚,
以一種我理所當然應該要會的態度要求我做明明我是來學的事情。

要我研究媒體名單,包括評論家連絡方式與喜好,
我說或許可以問同學,但不曉得會花多久時間,
而第二天(隔天)行政便略帶責難地說怎麼還沒有名單。

其中一場在某藝術節的演出究竟是幾號?
行政無解要我上網查,最後是問b團總監才得到確切答案。

重要人士究竟要寄哪些,原本b團總監與a團行政說要一起弄出來,
後來要我從現存的混亂的excel檔中先騰出藝術節/劇院總監與補助的人,
又後來要我放棄這個任務改從b團總監網路空間騰出相關連絡人,
但問題依舊拖了一整天無解。

那麼媒體是只寄e傳單就好還是寄實體信件好?
a團行政要我問a團製作,製作要我問行政,
行政說是要我問製作的意見,後來是很廢的答案:
既然要節省經費,那就寄e傳單就好了。

(但昨晚的信件中,似乎又回到了最一開始約兩百封實體信的結論)

問我說我應該做過新聞稿吧,我說沒有,
她回說(某個她認識的我們的老師)應該有教過吧。

我信上說不會在內文加圖片,問她是否知道怎麼弄,
她回道不會在內文加圖片那要怎麼寄e傳單。

今天下午寄了信,誤會她的意思也沒想清楚,
密件給了行政,但沒有把所有人都放密件,
傍晚收到回信,她說,我不是要你把信寄密件嗎。

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只是因為很多小細節,
這樣無釐頭地列出看起來其實都沒有什麼,
或許是因為覺得付出的心力沒有被認知
(話說,都一個人工作怎麼有機會被認知過程的辛勞),
也因為給一直討,卻不覺得我有足夠的資源與學習機會,
一直有種默默地說不出來的悶,和著怒,和著挫折感。

誰能公允地評評理呢?是我的問題還是他們的問題呢?

或許都是我過度詮釋了,
畢竟也才第一個禮拜,也畢竟都是一個人工作,
根本還沒有時間與機會了解他們的個性與做事方法,
但我傘兵式地加入看到的就是一團混亂(尤其是行政上),
而大家各自焦頭爛額也沒有力氣管到或說照顧我。

或許所謂實習的學習便是了解工作倫理與會發生的混亂?

這一年以及師大畢業前的一年半到兩年是關鍵觀察期,
究竟之後是否往劇場走,端看這些時間之後會有什麼結論;
忽然又想起像俄羅斯小猴子那樣的情況,
將興趣當成工作確實曾經看見過一些不好的例子。

不論如何,真的得要想辦法溝通,
這樣下去我還要不要畢業,準備論文的時間不可以給犧牲。

又或許,因為五月初是第一個公開的非正式演出(公開排練就是了),
所以這些東西趕完之後,就會回到比較正常的模式(雖然我頗懷疑)。

嘆(不是幹地),說不全我的感覺;我需要心理輔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omixmi 的頭像
    miaomixmi

    mi在路上

    miaomix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