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邏輯如何?
從劇本的演出性/舞台效果/戲劇性出發,
認為目前的莎劇翻譯都過於學術,
(而Boswell也說,文學傳統本身的戲劇性就不高),
但不論是楊世彭或是Boswell(另外還想找莎妹的泰特斯來看),
這兩個譯者之所以可以這麼大刀闊斧又自由自在,
也是因為他們身兼導演啊。
那麼,從演員最大、劇作家最大,到導演最大的這個劇場/創意過程中,
譯者究竟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呢?(如果譯者非與劇團一起工作)
或許(這就是想要提出的意見,但不知該怎麼證明),
可以就像Boswell說的,放棄追求「完美的文本/譯本」,
以莎士比亞這種風格性特高的劇本來說,
我們可以只取其中幾點特色來譯,
比方說以文言表達其音樂性,
也有純粹白話或說散文的譯本,
加上原有的學術型譯本,
讓這些譯本共存,也讓導演在改編與詮釋時多了許多不同的「聲音/意見」。
問題在於,
我該如何證明這種做法確實是有意義的,
我該如何找出具體的所謂「莎劇風格」,
我該如何量化這種做法的商業性有多高。
以上是昨天睡前到現在的進展。救命啊,諸位大德,advice?anyone?
-----
(其實這是求救文,還請不吝賜教)
終於期末地獄只剩下莎士比亞老伯伯的書面報告,
但是苦坐了兩天,完全不知道該從何切入。
首先報告一下手頭上有的資料:
Laurence Boswell訪談,英國當代導演兼譯者,改編西班牙黃金時代戲劇;
彭鏡禧的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灣莎學研究大師兼譯者;
楊世彭的仲夏夜之夢,香港導演兼譯者,暢快刪節,所謂專為演出而譯的版本;
馬克白,梁實秋、朱生豪、孫大雨、卞之琳、方平、呂健忠版本;
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實秋、朱生豪、方平版本。
想討論的問題:
莎劇語言特色(與其時代背景的關係-->如何轉化至現代演出);
改編是導演的權利,但身為譯者的本分為何
(如果譯者並非跟著導演一起工作,該譯出個怎樣的本來?);
完整的譯本(文學性)與能夠演出的譯本(戲劇性)問題。
遭遇到的問題:
就算都是莎劇,不同劇本有不同的翻譯問題,不知該如何導出個結論;
莎劇語言特色,與其當初在環球劇場演出的關係,找不到具體證據
(空景-->敘述性強的台詞);
大家都說新一代的莎劇翻譯強調「可以演出」,
但(手上資料中)真的能這麼有種地刪改的譯者其實身兼導演,
如果想要從這個角度切入,資料不足(這是畢業論文的規模了)。
呼(嘆)。
該如何切入?該以哪些資料佐證什麼想法?
我有想討論的問題,但是資料不足,
我有一些資料,但是兜不成一個具體的想法。
還是說莎伯伯終究該當作特例來處裡?
這篇報告,其實真的與之後想要做的事情有關啊
(除了與劇團一起工作,
也想要推出能獨立存在,能讓各導演自由改編的基礎翻譯本)。
比較譯文太無聊,而如果就像Boswell說的,
語言只是戲劇元素的其中之一罷了,
那我還在這裡鑽個什麼勁呢?
扯遠了。
知道以上其實寫得太模糊,
總之,主要希望能從劇場的角度來看總體劇本翻譯,
以及細項的莎劇翻譯。
如果有人有些意見,希望不吝提供建議。這廂 不 勝 感 激 。
- Jun 05 Tue 2007 21:09
所謂(莎)劇本翻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