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坐 vs 挖掘
前兩天有有趣的靜坐+挖掘體驗。之前,希塔的自我挖掘和靜坐的覺察陪伴感覺,雖然知道也感覺得到是有關聯也有互通的地方,但對我來說,還是相對明確的兩種不同操作和練習。實際執行上,即使是同一 sitting,也自然會分成先靜坐再挖掘的兩個階段。
現在試著疏理為什麼,大抵是因為自己目前為止有限的理解和體驗中,靜坐雖然為了追感覺的源頭,會用到一些頭腦,或是用腦袋告訴自己「沒關係」、或是去判斷自己當下的感覺和想法,但主體好像還是偏向放空,或是說要多放掉小我的路障以能更靠近自己真實的感覺。至於挖掘,雖然連結希塔波時會放鬆,要接訊息也是要放掉請小我旁邊坐,但要自我挖掘總體好像還是需要讓意識有多一點存在,才能確實引導自己。
一般工作日早上就是單純靜坐,除非因為趕開會略過或是小坐 10 分鐘,不然平時都是老樣子一次半小時,兼之偶爾感覺對了做做 10 分鐘 火呼吸。說起來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換時段的。因為自己是早起有障礙的夜貓子,前幾年都是晚上做,但這一兩年切換成早上做,一方面取代(?)賴床,另一方面做完也有提神醒腦之效,覺得挺好。
扯遠了。總之那日早上做的時候,突然想著來上七看看 -- 上完七,簡單幫自己清理下載光和愛,印象中也有閃過想要挖掘的議題,但接著就有些晃神。之前有時也會這樣,那我也就不強迫自己做挖掘,只是回到自然覺察陪伴感覺。
◼︎ 陶藝匠人大師:記起享受的是過程本身
不過這次不大一樣的地方,在於當我一回神,突然發現自己正在看著/感覺一個畫面,一個類似陶藝匠人大師很糾結很較真地研究處理著某件作品上的某個缺角碎片。有點半夢半醒地,我進入某種半自動導航的挖掘:
是什麼感覺?想要學習什麼?有哪些信念可以轉換?
雖然也因為整體的半夢半醒和意識流,細節無法記清楚,但還是稍微嘗試記錄一下:
一位陶藝匠人大師很糾結很較真地研究處理著某件作品上的某個缺角碎片,面無表情非常嚴肅地皺著眉,相當專心一致,眼中只有作品與這個缺角碎片。匠人大師有一種被迫的感覺,不是被脅迫,而是一種基於應該基於義務基於責任的強迫感,以及為了追求完美導致的某種壓迫感。
把這些感覺釋放後,想要學習的是什麼呢?原來要學習的是放下為自己建造的關於完美的框架與束縛,記起最初始享受的是追求的本身,是精進的本身,是實踐的本身,一言以蔽之,享受的是過程的本身。也放下把作品作為自身 identity 代表的執著。
甚至,為匠人大師下載,讓他可以看見其實透過不完美透過缺憾,能夠轉化成不同類型的美(像是日本傳統工藝「金繼」),讓他能夠懂得欣賞不同的美。
再為他下載讓他知道,不是只有自己的方法才是唯一的方法,為他下載能夠接受不同的方法可能可以帶來不同的結果,甚至是為他下載對於截然不同的、無法想像的新結果的好奇與期待。
也為他釋放「如果不照自己的方法,那這個方法的好處不能得到之餘,還會帶來這個方法成功避免的壞處」的信念,釋放那些恐懼,釋放那些對於他人對於後代子孫出於保護的控制。
◼︎ 半自動導航:其實挖掘就應該這麼意識流?
隱約記得在覺得好像差不多了的時候,回頭再去看匠人大師,看到他還是專心一致地研究處理著某件作品上的某個缺角碎片,但可以看到感覺到,他還是沒有什麼表情的臉上,嘴角其實有微微一抹笑意,對於這個挑戰本身,對於正在這麼做的自己。
然後不知道從挖掘結束到靜坐結束究竟過了多久,但總之鬧鐘響了,我也才慢慢回神了。
過往自我挖掘相對成功挖比較深的那幾次,都搭配了滿具體滿多的情緒釋放,但這次並沒有同樣的很豐富的情緒 -- 不知道是不是剛好這位匠人大師屬於情緒比較壓抑低調的關係。
而這一小段一小段的挖掘進程,真的是一種半自動導航的感覺:我知道意識是存在的,頭腦也在這個過程協力了(比方說用金繼工益來補充下載的意義),但同時又是不需要刻意去思考的,好像很自然地就自己往前推進了。
當然也有可能這天我睡得特別不夠,所以還是特別睏才會有這種狀態。但要說這是很淺的挖掘嗎?我也有點無法判斷。
那些信念的轉換是確實的(雖然我無法說完全轉換乾淨了),我知道不是自己的頭腦想出來的(雖然信念清理和轉換的配搭看起來也很理所當然合乎邏輯),而最後看到匠人大師臉上笑意的那一幕,胸口感覺的變化也是很實在的(這兩天也時不時能用這個感覺提醒自己呼吸)。
但是否因為意識沒有全部在家,而有其他漏掉沒挖掘到的部分呢?我也很難說一定不是。至少現在試著回憶試著書寫,就很直接想到幾個其實可以延伸的面相。
又或者以這個階段來說,判斷這件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了這個新體驗,而這個新體驗有可能會改變我目前為止的理解——刷新認知的機會呢,多好。感謝宇宙、感謝 creator。期待週末再來嘗試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發現。
也把給匠人大師的清理和下載與大家分享,如果你願意接受,請說 ye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