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幾次的生命教練練習,不小心加入了引導靜坐的一些方法。
之所以說是不小心,是因為一開始想要做的是在老師demo中曾經看過的,引導去觀照身體的狀態,像是呼吸姿態感受等等,從而透過身體了解情緒,了解情緒想要帶來的訊息,或是嘗試透過改變身體的狀態,改變在面對某些人事物時的心情。是說這本來也就是靜坐冥想會做的事情,或者該說,這本來就是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只是至少上課過程看到的版本,或是說課程中說明時候的書法,沒有那麼地「靈性」。
其實而這也是我欣賞生命教練的地方,如同我喜歡新世紀,就是因為他比起宗教來說更白話更沒有距離,而生命教練某種程度來說,或許也可以說是比起很多身心靈的教導和方式更白話更沒有距離。只是做著做著,或許因為自己做引導靜坐的時間比較長,不知不覺我的引導方式似乎是偏向冥想靜坐,而不那麼地生命教練;雖然話又說了回來,生命教練我也才剛開始,也很難去說這是否就不是生命教練,或者生命教練本來就是這樣海納百川。
總而言之,發現兩者可以結合真的挺開心的。只是確實也才剛開始這麼嘗試,覺得其實還沒有把練習可以有的效果最大化,期待繼續實驗繼續嘗試。不過雖說如此,目前這幾次客戶的反應,或者是說他們對於這些短暫體驗的描述,有種厲害到連我都忍不住吃驚哪。
一個在發現其實已經呼之欲出的情緒之後,引導她去找到情緒所在的位置,讓她好好地陪伴那個感覺之後,從她自己口中說出情緒給予的很多很棒的訊息。
另一個說,已經發現某個東西一年多了,但一直努力要轉念卻不大有成效。做完練習,她說,好像是一種和情緒抽離的感覺,比較能夠平靜和穩定。
還有一個,因為提到某個事件後看見小小的自己,所以演變成了一個內在小孩相關的練習。結束後,她說,她原本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小孩,沒想到可以抽離出來,以上帝視角來看待,才知道原來內在小孩想要的跟自己以為的並不相同。
---
小字輩。我有幾個小字輩的,呃,小朋友(笑)。除了小咪和小小咪,另外還有小恬。小恬是隱密要求中出現的。因為是即興戲劇練習,所以生成角色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帶著一部分的自己,或者是說與角色有共鳴的那個部分。印象中,是和角色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原來自己有這些黑洞,所以便直接用角色名字稱呼。
我不大記得小咪和小小咪是在小恬的之前還是之後出現的。我大概知道小咪是我心中很原始天真任性活潑直率沒有是非對錯的部分,小小咪是年紀更小好像經常頗為哀傷的一隻,小恬是那個努力乖巧樂觀但內在其實有憤怒的孩子,所以後來也演變出有白小恬跟黑小恬。不過她們具體來說究竟是代表了什麼,其實還是說不大清道不大明。但那些年間經常在自言自語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知道,我現在在對話的,或是說這些想法和擔憂和憤怒或其他,是屬於哪一個小字輩的。記得當時我也有想過:即使知道她們都是我/我的一部分,但能夠把這些部分看作是「她們」,能夠有這樣具象化的代表,真的很有幫助。
抽離。原本一開始聽到客戶使用這個字眼,我感覺很訝異。大概因為對我來說,覺得以前看到「抽離」和「情緒」用在一起,似乎比較是偏向逃避和壓抑。但和客戶們進一步確認意思之後,才知道,所謂的抽離,她們想要表述的其實是一種終於可以把自己和情緒分開,終於可以拉開距離看待情緒的狀態。這,不就是成為自己這個觀察者的觀察者嗎?
而現在回頭來想,當我把自己的這些部分看作小字輩們,不也就是一種抽離,一種成為觀察者的狀態嗎?
我甚至也覺得(雖是沒有任何根據地),內在小孩的概念,本身不也一樣是一種抽離是一種協助成為觀察者的方法嗎?
雖說現在小咪、小小咪還有小恬比起多年前比較少出現了,但同樣的原則倒是日常靜坐中還是蠻常運用得到。感覺到某些情緒和狀態時,一邊努力地全然體會這些情緒和狀態,一邊努力只是看著他們,陪伴他們,聽他們想要說些什麼,用他們想要的方式對待他們。
像是同時在鏡子的裡面和外面,同時在台上和台下,同時在書裡和書外。(這個過程在這篇有描述得比較仔細,有興趣的人歡迎參考:〈【靜坐筆記】和你的感覺在一起〉)
情緒和感覺因為非常地貼身和切身,所以很容易陷在裡面,覺得情緒和感覺與自己就是一體,自己也無法跳脫在情緒和感覺之外。這並不是說我就已經不會再掉入情緒的坑,坑一樣還是滿山滿谷啊(笑)。只是我自己覺得,這個方式對於脫坑是很有助益的,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你家的小字輩有誰呢?想要先找哪個小字輩出來聊聊天呢?
成為自己的觀察者吧,然後選擇對自己來說最適用的觀看方式,一點一點地和自己培養感情和自己變熟(關於觀看方式,也歡迎參考這篇:〈To see or Not to see〉)。我們一起繼續加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