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細說事件的過程了,因為事件不是重點。簡言之,某晚大衛和一個朋友起了一個小衝突,而其實這個過程很短,大概不到十分鐘,而衝突是在最後才發生。事情本身不是什麼大事,也有我疏忽的部分,接著大衛叨念了我一陣,我也對大衛解釋和道歉,也和朋友對於我的疏忽道歉。

那天晚上拖了好久才有辦法去睡,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但又揮之不去的感覺,而腦袋裡面一直轉著和事件有關的念頭和想法,理不太出來頭緒卻也無法停歇。一方面想著自己的錯:其實是因為我沒有注意到要提醒雙方,所以雙方都處於意料之外,而明明多注意一點該提醒的提醒就不會有這個意外,明明中間有很多機會可以介入就能大事化小事化無,我卻沒有做到;一方面想著大衛的小爆發:實在是很煩,老是這樣爆發不去處理情緒的根源要到什麼時候,但又想他那一陣子壓力確實很大,而且和以前比起來,真的可以感覺出來他也很努力克制;此外也氣朋友,看得出朋友最後情緒也有一點上來,而且回應方式基本上是有點「你也太小題大作」意味,所以也因此激出大衛最後的小爆發(雖然現在想想,或許也只是單純想用玩笑的方式緩和),不過就知道大衛是這樣閃一下就沒事,幹嘛硬是要回,但又想以朋友的角度確實莫名被炸到,而以朋友的風格來說其實也不算是太硬的回應;然後又回到我的錯,我怎麼沒有開口阻止大衛或是維護朋友,怎麼沒有一開始或是中間介入;然後又開始想著大衛的錯,朋友的錯,然後想著大衛跟朋友會不會又要僵一段時間,然後因為這整個事件基於自己的疏忽而覺得有責任避免他們的關係因為這樣的小事惡化,然後對自己覺得有責任感到生氣。

無限迴圈。

隔天睡醒先靜坐一輪,從昨晚無限迴圈的想法出發,接著發現我在對自己生氣,因為明明只要事前提醒就沒事的可是我沒有,氣自己在可以阻止的時候沒有行動,也發現我在害怕,害怕我會回到以前那種被動委屈很無力的過去,那種大衛時不時就爆炸而我走在蛋殼上的過去。

稍晚又坐了一輪加手印,不大記得細節,但印象中還是有昨晚出現的想法,身體不同部位的不舒適,以及很多嗝。

再晚一些在朋友的線上活動又做了一輪。而在前一晚幾個小時的迴圈加上一天三輪靜坐後,我才發現,啊,原來這是源自更早之前的面對憤怒僵直症。

吸氣,吐氣,慢慢沈靜下來。想法又開始出現,一面讓想法繼續展開,一面看著自己的想法,專心接收想法出現時身體和情緒的感覺。時不時打個嗝,身體輕一些,然後又有新的不舒服在同一個地方或是其他地方出現。還是有打架的時候,想法的自相矛盾,情緒出現時的不舒服和不想接受。發現被想法和感覺帶走時,重新專注在呼吸上,然後再繼續感覺/ 面對/ 抗拒/ 呼吸。忘記是在專心感覺右邊胸背裡面的悶時,還是在努力感覺對大衛對朋友對自己的生氣時,突然天外飛來一個念頭,想起幾年前曾經短暫發現而我忘記了一件事,我面對正在生氣的人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癱瘓無法言語無法行動。幾年前發現這件事的時候只是隱隱約約覺得和我爹有關,以我少數的記憶中,記得他發起脾氣是很有威嚴很激烈的,而這次又想起自己這個反應模式,說不出來為什麼,但相對又更篤定了一些就是小時候因為我爹而形成的。

發現/ 想起這件事的同時,便不由自主地開始小小哭了起來,感覺那個小小的自己躲在右邊胸腔裡面,發著抖害怕著,她就像我的反應模式的具象化一樣,站在那裡不敢動,全身有點僵直,只是靜靜地哭著。我繼續呼吸,輕輕抱著那小小的自己,不斷對她說:我知道妳很害怕,沒關係,有我在。一度跟她說不用怕不要哭,後來想想,還是讓她盡情宣洩,我說:我知道,沒關係,我找到妳了,我知道。

發現了小小的自己之後,接著也發現,我對大衛和朋友的生氣第一層是覺得他們兩個小題大作,對自己的生氣第一層是不夠仔細,因為這整個情況本來可以不用發生的,是自己的疏忽加上大衛的遷怒加上朋友的回應,才造就最終的場面,但再往下一層,其實我生氣的原來是大衛和朋友和自己造就了讓我又回到那個小小的自己的情況,然後再往下一層,其實我更生氣的是自己又陷入那個狀態無能為力。

後來和娘說起,娘說,我爹脾氣雖然不好但沒有對我發過脾氣。啊,原來如此,那麼似乎就更合理了。

我少數的回憶之一是在阿嬤家客廳,爸在教哥背九九乘法,我哥大概是因為太過緊張,一直背不起來,我爸臉色也愈來愈鐵青口氣愈來愈兇。突然爸轉向我,問了我一個乘法,我不由自主就回答了,結果便是我爹更怒,罵道連妹妹在旁邊聽都背起來了,怎麼我哥還是背不起來。難怪我面對憤怒不敢說話不敢行動呀,即使憤怒的對象不是自己,我並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會不會讓狀況變得更糟,讓對方的處境更糟。

那麼,找到了這個反應模式的起源又如何呢?首先是一直不斷無限迴圈和打架的想法和情緒消停了。從想法和情緒的風暴之中脫離真是舒服多了。此外對於大衛和朋友的怒也自然消退了,因為對他們的情緒可以說是有一半是牽拖,我確實不喜歡那個事件的發展,可是讓我真正不喜歡的是事件引發的我的狀態,真正生氣的對象是自己;對自己的怒也淡去了,因為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如此。更重要的是,現在我知道了我有這個模式,知道了是因為有一個小小的自己不知所措,那麼下一次有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可以更有意識地知道自己的狀態,可以溫柔地引導那個小小的自己,可以讓她逐漸了解,我們長大了,眼前的情況和過往有類似的地方,可是我們可以不需要一直在演著同一個劇本,在同一個地方打轉。

簡單來說,當我沒有意識這個模式的時候,面對情況我只能反應(react),而當我意識到了這個模式之後,我就可以用我的意志來選擇如何回應(respond)。這就是情緒的契機,一個找回失落的自己的機會,一個轉化無意識反應模式的希望。

此外,有趣的是,朋友的線上靜坐結束之後,大衛隨口問了「how was it」,我便把我的發現和他分享。前一晚在糾結打轉的時候,其中一個部分是在想著要怎麼告訴大衛他有錯應該和朋友道歉,但又擔心在他目前這樣壓力很大的狀況他會怎麼回應,後來又很煩自己為什麼要把這當作自己的責任扛起來。總之,我和大衛分享了之後,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說,他也在想這件事,他也覺得自己昨晚的反應不好,他也對自己有點失望。我們又聊了一陣後,我說,我會建議他和朋友道歉,因為不論如何,他確實對朋友大聲了,不過,我說,這只是我的建議,要不要做還是由他自己決定。最終他做了,朋友也接受了。

這倒是又讓我發現一件事,當我一直在思考著要怎麼說服大衛的時候,甚至是在要和他分享我靜坐的發現之前我有一點猶豫的時候,其實我是在用過去的大衛來想像,其實我也還是慣性地用過往的經驗過往的大衛來評斷現在眼前的這個人。要好好地看著對方,我這才稍微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要讓一個人過去的模樣阻止你去看到一個人現在的模樣。一樣,或許還是會發生,但我會認真好好提醒自己。我知道我還是有陰影,特別是現在我明確知道大衛的這個情緒模式就像卡榫一樣對上我因為爹而形成的這個反應模式,但即使曾有的情緒是真的,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是真的,但我知道我可以慢慢地接受,然後慢慢地原諒過去的大衛,以及過去的自己 -- 只要我選擇這麼做。

呼。寫靜坐原則不容易,當暴露狂寫自己的歷程也不容易。以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靜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omixmi 的頭像
    miaomixmi

    mi在路上

    miaomix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