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歌唱大賽。
孤陋寡聞地從來沒聽過但已經舉辦了55年的歌唱比賽。
每個歐洲廣播聯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EBU)的會員國
推出一組/一隊參賽者,唱一首歌,最後由觀眾加上評審投票決定名次
(無法投給自己國家的參賽者,評審則是一國出一個)。
置於冠軍呢,套wikipedia的話:receives, simply, the prestige of having won
(贏了就只是贏了,並沒有一絲一毫實質獎勵
----頂多有個紀念性的獎盃,冠軍國擇取得下屆舉辦的全力)。
不過有些人確實因為贏了比賽而事業衝上高峰,
包括ABBA(1974年代表瑞典),以及席琳迪翁(1988年代表瑞士)。
從一開始聽到了第六七首左右,忍不住失望到疑惑地上網搜尋背景資料,
卻只是證實了我覺得這個比賽荒謬的想法(至少當時是)。
前半段的歌唱本身並不特別優,幾乎都是唱英文,也幾乎都是流行曲風。
我的想像中,這種跨歐盟的大型比賽,各國應是精英盡出,暢出各國風情特色,
可是,前半段的現場轉播中,我看到的只有無趣的國際化和西化演出。
開心的是,後半段有漸入佳境,就連燈光設計也變好了。
好笑的是,結束後現場解說員說,
「『相對來說』,今晚的演出真的很不錯
(tonight's performance really is quite nice, comparatively--這一類的),
顯然之前並不是所有參賽者都有好表現的。
而有趣的是,冠軍真的不見得是唱得最好的,其中還有某種政治元素;
每個國家(包括沒有進入決賽的)可以投給十隊參賽者,
分數各為:1, 2, 3, 4, 5, 6, 7, 8, 10, 12分。
各國通常會有幾個關係比較好的友國,常把高分投給他們,
比方說,希臘和塞普勒斯就一定會把高分之一給對方。
其他變數也包括演出風格是否吸引較多國家,
所以結果真的是無從預期,某種程度而言,一切都很random/隨機)。
開票時,英國一度登上第一,但之後一直就在第十多名的位置
(登上第一時,現場講評人驚/笑道:
來個人把這拍下來啊 somebody take a picture)。
冠軍終於出爐:亞塞拜然!
相關資料:
1. 亞塞拜然,原蘇聯共和國之一,1991年宣佈獨立。
2.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6%AD%90%E6%B4%B2%E6%AD%8C%E5%94%B1%E5%A4%A7%E8%B3%BD
- May 15 Sun 2011 05:54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