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第二個學期已經開始了一個禮拜,
但因為拖著的期末報告,
對於新開始心情上還沒有準備好,
還有種衣角給勾在舊學期鐵門上的感覺。
(是,那種每到期末都會自問我何苦的那種感覺)
報告。
最後很務實地放棄了文化認同那一大塊,
光是文化外交就已經夠折騰了。
這兩個多禮拜以來的感覺像是偶爾會出現的那種惡夢:
為了某種原因奮力奔跑著,然身體相當相當地沈重
--跑得很用力,但是進展卻相當地緩慢。
三不五十便會自顧自地暴走,
在房內低聲嚎叫,坐立不安地晃頭擺腦或抖動;
平均每三個小時便會感到飢餓,
然後吃到一種瀕臨嘔吐邊緣的飽。
初稿在週二凌晨完成,放了兩三天地不知該如何修改;
結構並不漂亮,一塊一塊地有太多東西該解釋,
但每個概念的銜接又太緊,也不曉得該怎麼下手調整結構。
現在它大概是長這個樣子:
引言:極至2005年受文建會巴文邀約,是成功的文化外交
單一事件,由此出發,要談台灣總體的文化外交策略。
一、簡介極至-內部結構、扶植團隊、參與過的國際藝術節
(其中一場藝術節是在文建會協助/主動邀請國際策展人下
受邀,然2005年的邀演卻是不同的模式-->帶到巴文)
二、兩座海外文化中心,巴文的宗旨、2004年改變方向
(兩海外文化中心的存在與巴文歷年來的努力證明台灣有
意識到文化外交此一概念,但意識不等於重視,文建會與
總體文化政策有結構與根本上的問題-->進入正題前,得先
解釋文化外交為何重要)
三、台灣特殊政治外交情勢:兩岸關係、中國打壓
(所以台灣用了各種方法管道要拓展外交,但常給批為金錢
外交,也就是Nye所謂的利誘-->帶到柔性力量與文化外交)
四、台灣外交政策轉變/柔性力量與文化外交-定義、為何重要
(解釋完背景與重要性,回到主題)
五、文建會-無實權;外交部/政府-未重視;無完整政策;方向
結論:學者與文化人已討論多年但政府政策並無明顯回應,
缺乏政治意願是根本原因,認為文化不吸選票;巴文前主任
認為台灣逐漸重視,有待觀察;不論是順應國際潮流或是接
受學者意見,都需要時間;重點在於想清楚--政策不只是行
動,而是願景、理念與完整策略。
以上(呼)。
週一就將脫離這個低氣壓,雖然學到了不少,但真的很想脫手
(實在不是學者型呀,也所以毫無博士的打算);
自知這篇報告品質上還不夠好,但我想能說已經盡力了
(雖然課程只有一年,但畢竟也只學了三個月呀)。
很高興選了與台灣相關的題目,
因為自知對台灣的環境還不夠了解,
也因為增進對自己環境的了解很讓人開心
(儘管研究的結果很讓人灰心)。
接著期待的是教授們的評語。
偷偷希望努力被肯定的同時,
也希望能給批能得到如何更好的意見。
啊..累了(不帶象徵意義地說)。
睡吧睡吧、親愛的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接著要開始的是,應用劇場的閱讀清單。
(想起過路人的評語於是回應:
不認為自己是書蟲,我只是做事一向認真)
- Jan 13 Sun 2008 07:04
呼、期末報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